大学生应知应会(1):从“伸手党”到“合作者”,你必须学会的提问艺术
说在前面
前不久我刚刚比完电赛,在收获之余,我也观察到一个让我深思的现象。
备赛期间,我将一个自己整理的电赛报告模板开源到了 GitHub上,希望能帮到更多同学。然而,评论区和私信里,数量众多的“打不开”、“求网盘”、“怎么下载?”让我意识到,一个看似简单的步骤,却成了许多同学无法逾越的鸿沟。
这让我深深地感到,我们的教育体系中,从高中到大学,存在着一个巨大的“断层”。高中阶段,我们习惯了被动接收、被精心安排好一切的学习模式;而大学,尤其是理工科,要求我们成为主动的“信息猎人”,去探索、去筛选、去独立解决一个个未知的问题。GitHub,这个全球最大的工程师社区,恰恰就是这个新世界的大门。如果连门都找不到,又何谈去探索门里的宝藏呢?
这种信息检索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缺失,对一名大学生(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)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,它会像一道无形的墙,限制住你的发展。
因此,我萌生了撰写 《大学生应知应会》 这个系列的想法。目的很简单,就是希望将我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分享出来,帮助那些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准大学生,以及那些已经身在其中但仍感迷茫的同学们,顺利地跨越这道“断层”,完成从“高中生”到“合格的大学生”的关键一跃。这个系列不仅会有一些大学常见工具的使用教程,也会有一些我个人思考总结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。当然前者很有可能是不完善的或有错误的,后者很有可能和你的想法不一样,希望大家多多包涵,也可以联系作者一起讨论。文中所讲述的“客观事实”是我见过普遍的现象,并非100%如此,请读者注意分辨。
希望这个系列,能成为你们手中的一份 “大学生存指南”,帮助你们更快地适应新环境,掌握新工具,建立新的思维模式。
一、欢迎来到“开放世界”
绝大多数同学经历的高中生活都是一样的,类似于游戏里的 “线性任务”,统一的主线就是高考,老师们都是引导你做任务(追着你喂知识)的NPC。但是到了大学,可以说就是一个完全的开放世界:遇到有责任心的班主任一年能开三四次班会,没责任心的四年不一定见得到几次;上课的老师也许会在课后回答你的问题,但是几乎不可能在意你成绩的好坏;导员和学院领导都是只顾自身利益,你找不到工作也得在就业书上签字。
你知道所有宝藏都藏在山顶,你也知道自己的专业通向山顶的道路好像就这么几条,但是你不知道怎么走。所以,你首先要做的就是 “问路”。但是,你真的会问路吗?
让我们来看这两个例子:
这是我在B站分享的电赛报告视频后,评论区和私信出现的比较典型的反面“问路”例子。他们看起来都还挺有礼貌 的,但是问问题完全没有问到点子上。第一个人问的问题我到现在还没听懂——一个模板用的什么方案?第二个问题更是典型:在面对一个未知的问题,不去想怎么解决,反而是请求UP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重新分享。这样“问路”,除了菩萨我想没有人会回答吧。
二、“姿态放低”有用吗?
在聊怎么正确“问路”前,我们先来分析一个很流行的说法:“学长学姐没有义务回答你,所以提问时姿态要放低。”
这话有道理吗?当然有。前半句是事实,后半句是礼貌。但如果把它当成提问的“唯一准则”,那可能就走进了一个误区。
我们先想一下,提问的本质是什么? 它不仅仅是获取信息,更是一种社交行为。一次提问,就是一次对话的开始,也是一次潜在联系的建立。
如果一味地、过度地强调“姿态放低”,可能会带来几个问题:
- 让你变成了“乞求者”: 过分卑微的心态会让你紧张、自卑,甚至不敢提问,白白错失了获取信息的好机会。
- 小看了对方的格局: 你以为别人帮你只是因为“人好”?其实,分享和解答能给人带来很多东西,比如:
- 成就感: 看着自己的经验帮到别人,真的很酷。
- 责任感: 维护一个良好的社群氛围,帮助新人是“前辈”的自觉。
- 教学相长: 在解答的过程中,自己的思路也会更清晰。
- 混淆了“提问”和“伸手”: 一个经过思考的、有准备的提问,本身就是对他人时间的最大尊重。
所以你看,比“姿态放低”更重要的,是你的问题值不值得被回答,也就是 “高质量提问”。
三、提问的核心方法论
其实,这件事我们可以联想一下中学时请教数学题的场景。
一个学霸,更愿意回答下面哪个问题?
A. “这道题怎么做?”
B. “这道题我用了公式A,算到这里卡住了,是不是我的思路有问题?”
答案显而易见。从A到B的转变,就是提问质量的飞跃。我们可以把它总结成三个小技巧:
1. 先自己走几步,再请人指路
提问前,最好先说明你已经为此付出了努力。这不仅尊重了对方,也帮对方节省了大量时间。
比如这样说:
“学长/学姐好,关于XX问题,我自己在网上查了一下,但A资料和B资料说的有点不一样,所以想请教一下您的看法。”
2. 问具体,别问“天气”
宽泛的问题只会得到宽泛的答案。问题越具体,得到的答案才越有价值。
比如:
把“这个专业怎么样?” 升级为 “学姐,如果我想走XX方向,大一期间在课程学习和课外实践上,有什么比较关键的建议吗?”
3. 有始有终,让帮助更有温度
这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一点。在得到帮助后,花一分钟告诉对方后续结果,完成一个“反馈闭环”。
比如:
“学长,上次听了你的建议,我后来用XX方法把问题解决了,真的非常感谢!”
这句话会让帮助者感到自己的时间和善意没有被浪费,获得满满的价值感,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非常棒的长期关系。
总结
大学里的求助本质是 “合作”,而非 “乞讨”。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有价值的 “合作者”。
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,必须要掌握高质量提问的三大支柱,并应用到与老师、学长学姐的每一次沟通中。